“两新夹一旧”的下一句是“死活都不住”。这条俗语,是俗语,也是民间风水顺口溜,有的说是风水口诀。意思是说,在成排的民居之中,如果两边都建了新房屋,夹在中间的是旧房屋,这种房屋就住不得了。
这条俗语到底是怎么的说法呢?其中的说法在现实之中有没有道理呢?
作为民间风水口顺口溜,这句话的全句是这样的:“两新夹故,死都不住;两故夹新,光显宗亲;新故相半,陈粟朽贯。”其来源于清代吴肖原著,吴鼒撰写的《阳宅撮要·形势篇》,原文如下:
“《经》又云:两新夹故,死徙不住。两故夹新,光显宗亲。新故相半,陈粟朽贯。宅材鼎新,人旺千春。”(注:《经》指《黄帝宅经》,古代有多种版本)
这段话的意思是:房屋左右两边盖了新房屋,夹在中间的自家房屋是旧房屋,最好要搬走不能住。房屋左右两边都是旧房屋,自家的房屋是新建的,只要地理形势上没有问题的话,自家的房屋就是好房屋,能够兴旺发达,光宗耀祖。自家房屋左右两边的房屋,不论在左还是在右,一座是新的,一座是旧的,只要地理形势上没有问题的话,家里的钱粮很多花不完,也就是很富裕。房屋的修建最好使用新材料,住在房屋里的人才会长久兴旺。
这条俗语,在风水上的主要说法是,旧屋两边建了新房屋,夹在中间的旧房屋,相互对比,从风水上的“气”来说,新屋气旺,旧房气衰。
持这种观点的人,称旧房屋两边的新房屋为所谓的“外煞”。因为旧房屋与新房屋比较,气象相差太多,“气”比较衰弱。住在老旧屋子的人家,会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意志比较消沉,做事不太顺利。第二是思想保守,做人退缩,固步自封。这样会使家运不兴,家庭不但没有发展,反而会越来越衰败。
这种说法,只是为了顺应普遍社会心理的一种推测,人们都喜欢新的东西。比如,如果有人身穿了一身新衣服,人们就认为这个气象不错,家境肯定不错,走到哪里,人们都不敢小瞧他。而有人身穿一身破旧的衣服,给人一副生活贫困、穷酸落魄的样子。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说明衣服对人的形象美和精神气质有极大的影响。人们对房屋的新旧的理解,也持类似的看法。在古代风水学上,就把民居的大门比作冠带,把房屋比作衣服。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验证率是非常低的,可信度也非常低。上面的风水顺口溜出自《阳宅撮要》,而《阳宅撮要》又是引用《黄帝宅经》中的句子。《黄帝宅经》相传黄帝所作,实际撰写人和出书时间均无法确考。有历史研究者认为,此书出自汉代以后,也有人说出自唐朝以后,或者经过历代人的不断完善而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
不管是汉代以后,还是唐代以后,我国民居建筑历史,宋代是一个分水岭,宋代以前的民居建筑,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宋代以后,民居建筑要复杂得多,工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到了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工艺达到顶峰。
结构简单的民居修建起来要容易得多,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少得多,而结构复杂的民居,修建起来就要难得多,花费的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要多得多。比如,宋代以前,农村普通民居大多以茅草房和土坯房为主,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砖瓦房。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就写出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希望有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可见当时很多读书人阶层都是住“茅庐”,平民百姓就更是如此了。
茅草房和土坯房,都是就地取材,且几年要翻修一次。就是大户人家的砖瓦房,大多为结构简单的一层的平房,翻起来要容易一些,民居也没有要住上百年的说法。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国几乎没有保存宋代以前的民居实物。而到了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技术的改进,能够让人居住上百年的砖瓦房是正常现象。因此,那时乡村人就有了建房为“百年大计”或者“千百年的好事”的说法,人们就是希望所建的房屋能长久保存下去。事实上,我国各地乡村,至今还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修建的古民居建筑群。
《易经》说:“与时偕行”,也就是现在说的“与时俱进”,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实际上,我国古代风水学上也持有同样的说法,现实中,风水学也是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古代“两新夹故,死徙不住”这句风水口诀,反映的是当时撰写风水书时的社会现实,在宋代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彼时的民居与此时的民居,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如果还要生搬硬套地使用这些口诀,已经与民居建筑的发展不相符合了。
笔者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目前古村保存完好,现为国家级列入国家古村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我们古村现存最古老的民居有八百多年历史,其次有少量的明朝建筑,数量最多的是清代建筑。要知道这些民居建于哪一年,考证出来并不是很复杂,因为每一栋建筑的封火墙的砖块上,均书写有房屋修建的时间,比如,“康熙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嘉庆三年”等文字。砖上的文字并不是修建的时候雕刻上去的,而是在制砖时,砖还是泥坯的时候,用小木棍写上去的,砖烧制出来后就定型了。虽然年代久远,但这些字迹清晰可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代农村人建房人,希望能够让子子孙孙长久居住,也希望后人能够了解房屋的历史。
传统古村最大的特点,房屋的规划有自觉性,每个块地所建的房屋,不管是四合院、还是三合院及开放性庭院,正屋均在一条线上,也就是成排修建。按照风水学的说法,就是共同建在一条龙脉上。房屋的结构造型各具特色,但每排正屋的屋顶高度都是一样的。古民居还有一个特点,通常中间的房屋为祖屋,两边为后代的新修建的房屋。也就是说,祖屋出来的后代建房,通常在祖屋的两边修建新的房屋。这样,就形成了“两新夹一旧”的格局。不管是新屋还是旧屋,祖祖辈辈都有人居在里面,不存在新房屋有人住,旧房屋没有人敢住。
农村有一句风水顺口溜:“阴地照向子孙,阳宅发达财源”,意思是说,祖坟管后人是否发达,房屋管家庭是否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农村还有一句老话“吃饭不离老屋场”,又说成“吃饭还靠老屋场”,意思是说,老屋场的龙脉是是正的,周围的风水也是最可靠的,人气足,管人管事很宽,是最好的屋场,发财发人。这些话是否有科学道理,这里且不论。
旧时,乡村旧屋(祖屋、老屋)居住,一个家庭分家的时候,兄弟多的家庭,不是任何人想住就能住的,按照封建礼制,祖屋的归属是有特权的。北方乡村老屋归长子所有,民间称为“长房守老屋”,而南方乡村老屋则归最小的儿子所有,民间称“满崽守老屋”。中间的兄弟就要努力赚钱,另行建新房,否则只能住偏屋和茅棚。
旧时,农村有这种传统习俗,老屋要拆旧换新,通常是最让人头痛的事,直到现在,农村依然存在这个问题。过去,农村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建新房屋并不是一件事。农村有一条俗语说:“起屋造房,昼夜不眠”,由此可见,那时农村建房的艰辛。农村又有“穷人不起屋,富人不移祖(祖,即祖坟)”之说。家里本来穷,没有经济能力建房,如果自不量力,硬要建房,房屋建不起来,家里就无法生活下去了。生存是第一位的,硬撑门面,不自量力讲排场,会使家庭陷入连生存都无法保证的境地。
过去农村的祖屋,住的人可能也就是两到四户人家,但是,其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祖屋的历史越长,这个群体就越大。建房祖先的第二代分家里,祖屋为个人财产,比如,长房占一半,最小一房占一半,到了第三代,祖屋可能是四个人的,以此下推,拥有祖屋份额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你家里想拆旧建新,其他家里不同意,就是大多数家里同意,只要有一户不同意,也就无法拆旧建新,只好一代又一代地住下去。这也就是明清一些古民居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一些保存不下来的祖屋,通常房屋老旧倒塌后,因为宅基地拥有的户数多,想建房的人也多,即使有人想建新屋也建不起来,最终就荒废在那里。有的祖屋宅基地变成了菜园,有的则成为公共晒谷场,就是谁也建不起新房屋。
笔者考察过多地的古村落,现实情况与我所在的古村落情况相差无几,一样的人心社情,大同小异的地方风俗。这些古村之中保存下来的祖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绝大多数都有人居住。而现在依然有少数老人居住,年轻人另择新的宅基地修新房屋。
过去农村建房时,往往根据家庭的经济能力来修建,并非一次性把四合院、三合院中的房屋都建好。
那时的农村,绝大多数都是普通民众,不是富豪。普通百姓家建房,根据经济能力,分轻重急缓修建房屋,在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通常来说,先建正屋,住进去以后,再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的住房情况,有的还要根据儿子娶亲情况,来决定是否修建两边的厢房,不必急于一时。有的人家,建厢房时,一拖再拖,等到正屋陈旧了,两边新厢房才有能力建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过去农村,普通百姓家大多以三合院为主)。
从严格意义来说,这也是属于“两新夹一旧”的房屋。没有人听说过这类房屋没有人肯去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这几十年中,由于改革开放和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多了,农村人积累了一定资金,农村民居掀起了拆旧建新的高潮。农村破旧的民居被拆除,一幢幢新式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一些人生长在农村的人,后来因为考上大学、入伍提干,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参加工作,在城里买房成家。但是,农村家里的房屋还是他们的,虽然不常住,但有的人逢年过节还是喜欢回到农村家里住一段时间。这些人的房屋大多为传统老式民居,谈不上破,但都是比较旧的房屋,也谈不上迁走,因为他们经常回家住,也经常对房屋进行维修,最重要的是,村里对他的认同,一直还把他们当成村里人。有一部分人退休后,放弃在城里居住,而是回老家养老。
随着农村建房热兴起,村里人的旧房子大多拆除,修建了新楼房,这些在外地工作的人的房屋也就夹在中间。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浪费钱,对老屋进行翻修,保持原样就可以了。这样就在农村出现了很多“两新夹一旧”的现象。村里外出工作的人越多,这种房屋也就越多。当然,这种房屋也有一部分是村里一些挣钱能力有限,无法拆旧建新的人家的房屋。如果说这种房屋没人敢住,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把这种房屋里住的人说成是意志比较消沉,做事不太顺利,以及思想保守,做人退缩,与现实不符。
“两新夹一旧,死活都不住”这种说法,是一个假命题,对过去经验不发展的年代,农村普通人家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不错了,哪里有空房屋没有人住,哪里有两旁修建了新房屋,中间的房屋就一定要建新房屋的道理。
这种说法纯粹是一种曾经有过的历史现象而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民居越来越坚固,使用的寿命越来越长,有些房屋虽然显得很旧,但并不影响使用。难道住这些旧房屋的人,看到两边邻居新房屋,就会自惭形秽,甚至还有嫉妒之心,心理失衡,就会保守退缩,非得搬走不住吗?
假如这家住旧房屋的人认为,自家的房屋还很好,再居几十年都没问题,何必浪费钱去盖新房屋,没有必要与邻居去攀比。过去农村有句老说:“要人变穷,劝人架屋”。意思是说,建房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别人家本来不缺房子住,劝人家架屋折腾,就是想要人家花光家里的积蓄,变得贫穷。再说,旧房屋的人未必不想改变现状,只是因某方面的条件不成熟,暂时不盖新屋,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就会盖新房,也许人家在后面盖房,比旁边两座房屋更加漂亮。这种情况下,人家住在旧房屋内,能说人家意志消沉,保守退缩吗?
也有人说,“两新夹一旧,死活都不住”这条俗语经过演变后,与风水无关,实际上是激励一些居住破旧房屋的人,努力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同时,这条俗语也含有告诫之意,让人们不要守旧,思想不要保守,做人不要退缩,要敢于创新。这样说来,这条俗语就有一定道理了。
2025-01-11 10:31:07
2025-01-11 10:16:22
2025-01-11 10:00:58
2025-01-11 09:46:19
2025-01-11 09:31:14
2025-01-11 09: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