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 南北各地。 它以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 以罗盘为操作工具, 掺以大量禁忌、厌禳、命卦、星象等内容,以之进行建筑选址,并参与建筑布局的工作。 它既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知识, 也有大量迷信内容。为众人所熟知的还有「背山面水」相关知识。这一知识点不仅出现在《绪论》这一张,在后面的《建筑意匠》也有详细论述,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建筑背后的人文意识等因素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融合合,从而 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
气质。 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择善基址
无论城镇、村落、第宅、祠宇, 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查, 究其利弊而后作出抉择。 春秋时, 吴王阖闾派伍子胥“相土尝水”选择城址(今苏州)及明初朱元璋命刘基 为新宫觅址于钟山之阳(今南京)都属这类工作。 历代风水师的职业活动主要也是这个内容。
今苏州平江历史保护区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即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 随宜布置建筑与村 落城镇。 因此, 我国山地多错落有致的村落佳作, 水乡饶面水临流的民居妙品,而佛道名山则有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笔。 唐代柳宗元在论述景观建筑时 提出了“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主张,就是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 保存自然天趣。 而三者之中, “因其地”是关键。
整治环境
「整治环境」即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 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兴建楼馆, 以满足供水、排水、交通、防卫、消防.、祭祀、娱乐 等方面的需求。 也就是说,人们对环境不是完全被动的因顺, 而要作适当加工。
心理补偿
除了上述环境整治外, 还采用文学的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例如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十二景」、「二十景」……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 并 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 以增强本乡本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如人们受趋吉避凶心理的驱使, 听任风水师的摆布, 或确定房屋、道路的布置方式, 或添置“泰山石敢当”碑和八卦镜之类的镇物, 以求化解凶患。 这一雅一俗的 两种举措, 都是为了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
2024-11-19 10:32:07
2024-11-19 10:17:16
2024-11-19 10:02:26
2024-11-19 09:47:41
2024-11-19 09:32:50
2024-11-19 09: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