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的学问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又称为堪舆,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箱,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与地道。中国古人认为,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为天地之道,其地位很高。堪舆为体,风水为用。它是以自然观为基础,把当时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布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着的空气 ;“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阳光好,空气流通、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食物来源就会丰富。人的身体就不好得病,人群就能生活发展。身体好,就能做事业,家族就会兴旺发达。风水好的吉祥地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
风水不好的地方指的是阴冷潮湿,空气不易流通,水质不好,不毛之地等等。人在这种不利之地就容易生病,引发瘟疫,不利生存。人丁不旺,家族和事业也就做不起来。
风水和《易经》关系密切。《易经》是中国的一部最为伟大的经典。要研究中国的学问,谈中国的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经》。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厚、广大及细密,其一切思想哲学基础都与《易经》有着密切关系。《易经》应用于天道,例如天干、地支、气象与节气 ;应用于地道,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镇、村落与住宅 ;应用于人道,人们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等。
阴阳、五行是《易经》的基础。风水这门选择、布建人们生活环境的学问,是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的,用《易经》的观念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周围的环境。认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也就是顺其宇宙天体以及大自然的规律,身体才能健康,事业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疾病缠身,事业衰败。
所以,风水在选择生活环境时,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气候、天象、动植物、地形等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
2025-01-07 10:31:52
2025-01-07 10:17:08
2025-01-07 10:01:59
2025-01-07 09:47:08
2025-01-07 09:31:55
2025-01-07 09: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