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风水 >

风水文化研究(6)为什么中国人这么信风水,原来祖师爷是这样的

杨筠松(834年-906年),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是现在的广东信宜人(唐代窦州)。他是唐代的风水大师,在唐僖宗时期被封为国师,官至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在唐末之乱时,杨筠松隐居在沙河杨仙岭,把官中的风水文献带出来,并在赣州一带的民间广为传播。

杨筠松在赣州的时间长达26年,主要活动在赣州杨仙岭、宁都黄陂、兴国三僚村。当他到达赣州后,想起了之前去过的梓山乡黄禅寺,于是返回那里。在这里,他遇到了隐居在黄禅寺的曾文迪,并收他为徒。杨筠松在三僚带徒授业,三僚村后来被称为“中国风水第一村”,成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后世堪舆界尊称杨筠松为风水地理祖师。

杨筠松的诸多著作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其中《撼龙经》是形势派风水鼻祖的代表作。此后的风水术中崇尚理气的一派都推崇他的理论,在唐以后乃至清代的不少风水著作中都以杨筠松为宗,可见杨筠松思想影响深远。著《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青囊奥语》、《一粒粟》、《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葬法倒杖》、《天玉经·内传》、《天玉经·外编》等书。

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杨筠松的第一个高徒。他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他云游天下。曾文辿一直想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他认为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但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但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

但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像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如今为“三僚”)。

杨筠松在地理堪舆学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学上的地位相当。他所有的著作,均为地理风水上的必学经典著作,所以杨筠松也被后人尊称为杨公。杨筠松在赣州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定居期间,在为当地民众堪定阴阳宅址,为人排忧解难,遍阅赣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时,授徒传艺,使原来长期禁锢于皇宫密室的堪舆学广传民间。曾文辿、廖三传、廖金精、赖布衣、廖均卿、曾从政、廖文政等堪舆名流均是杨救贫的真传弟子,杨筠松被尊称为开山祖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