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风水 >

中国风水艺术

中国风水艺术

中国风水文化是伴随着中国传统哲学产生而发展的一种学问,是我们的先祖们出于优选生存环境而不断完善,并吸收传统美学,最终发展成为风水艺术。具有哲学性和审美性为一体的生活环境创作。

风水一词,出自山西闻喜的郭璞所著《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故谓之风水”。古人把风水也称之为堪舆,堪是天,舆是地,意思就是观天测地,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观察天文地理,而寻找合适的居住环境。

风水学的起源要早于周易,学,早在周朝以前,甚至更早,古人就已经把先后天八卦的理论用于风水实践。(周易的发展过程为连山,归藏,周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周易弥补了前面的不足和补充。)

风水学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龙、穴、砂、水、向、风、煞、气,八项内容。其中,龙为起伏盘旋的山脉;穴为山脉灵气的汇结之处,类似于人体的穴位;砂为穴位四周远近可见的大小山峰;水泛指大小河流,田冲水源,干流、湿流等;向为方向,风水学中为二十四个方向;风为自然界中流动的空气现象;煞为气脉不通而造成的淤堵现象,类似于中医中所讲的堵塞;气,在风水学中是最难描述的一种现象,浅显一点的比方就是天地呼吸的气流,类似于中医中所讲的呼吸。

风水学讲究藏风见水,才能生出气来。气,在风水学中又分为天气和地气。天气,是依据时空流转运行的元气和日课之气,统称为天气,通过风水学中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来;地气指的是地脉山川里运行的气流,通过风水学中的寻龙点穴可以寻找出来。气由阴阳交合而成,山水阴阳交媾,就会产生“地脉生气”而运行。

风水学,大致分为形、法、择,三家流派。

形家讲究寻龙、点真穴,也称之为龙法;法家则讲究穴中立向、收砂纳水,也称为穴法;择家讲究三元大运、天星择日。形、法二家是地理学,择家是天文学。前者也称为峦头派,后者也称为理气派。理气又分为三元派和三合派,两大派别。两大派别之下又衍生出了许多小的派系,如理气派下的玄空派又细分出了滇南派、无常派、苏州派、湘楚派、广东派等。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人类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浩瀚无边变化万千的世界在这里,自然施予他们的所有威力都是神秘莫测和无法控制的;在这里,自然界就像他们捉摸不定的心境一样,放荡不羁。对于周围存在的和发生的一切事与物,原始人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将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而是采取一种“参与”的方式,将自身置于对象世界中,并且按照他们自己的冲动与意志来解释天地万物。

唐朝末年,风水学发生了一场危机,学者的责难和儒家的批判,使得风水学摇摇欲坠。面对这场危机,堪舆家们做出了两种选择。

一种是走改革之路: 彻底抛弃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条,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结果,逐渐演化发展,便形成了风水学的“峦头派”,也称之为“赣派风水”。

另一种则是走改良之路:在不变更“方位有灵”这一根本信条的前提下引入阴阳、八卦、河洛、天星、生肖和干支等一系新的分析工具,将方位度量细致化、复杂化、神秘化,逐渐演化发展,便形成了风水学的“理气之法”,也称之为“闽派风水”。

两派风水,在开始期间,还能比较互通,但到了元代,出现了明显的分流而行,彼此水火不容,相互攻击,非要一竟长短,争出个你死我活来。

两派互相竞争的结果是,赣派风水终于在明清时期取得压倒优势,并定型成为“读书人”的堪舆学。这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不无一定关系。明清之际,士大夫中,遁迹山林,参禅讲道本是普遍的风气。

他们自称“山人”、“名士”,以显示其脱俗不群。不少人干脆就隐匿山林,以彻底摆脱社会礼俗名教的束缚。寄兴于纸上作画,比较具有艺术性格的赣派风水理论,自然为士林所偏爱。有了这种强有力的社会动力基础,其对闽派取得压倒优势就不足为奇了。就人员构成来讲,赣派大多是饱学之士,雄厚的文化功底使他们能真正谙熟风水术的精华所在,并触类旁通,将其运用到筑城建宫等诸多领域,成为一代有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军事参谋家。如元大都的选址人刘秉忠和明代的刘伯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闽派则多是乡野村夫,他们只是粗通文墨,挟术数以混口饭吃,虽然也了解一方风土,但是对大范围的山川地理却了解无多,有时,甚至对风水著作中的文化未必搞得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简化风水理论,清除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它口诀化,并经常使用罗盘这种神奇工具,显得非常具有仪式感。但是却挽救了闽派风水,使其劣而不汰,长期在下层社会保有一定市场。特别是在无龙可觅无水可观的平原地区的住宅选址中,该理论的教条性、模糊性恰恰成全了它的普遍适用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