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有一处上古遗址“共池”,“共池涌碧”是泾州八景之一。这里就是商代阮国所在地,古称阮陵,阮陵是天下阮姓的发源地。据说“共”是阮国的都城,所以古籍中又称为“阮共”。但“共”与“阮”应该是两支不同的族氏,“共”可能来自擅长治水城防的上古共工氏,商代其中一支在此立国为共国,与阮国并存,可能后被阮国吞并,成了阮国的都城。阮国是商王朝封建,作为商王朝西北部的爪牙和“窃听器”,后随着周部族的不断强大归附于周。阮国疆域据刘玉林《商周阮共关系及阮国疆域探索》中认为包括东到蒲河,南到黑河,西到党原,北至红河一带。控制范围还是比较大的。
泾川城关一景
“阮”不见甲骨金文,是个后起字,也就是说,商代阮国的“阮”字不是商周时代的原字,字形发生了变化,这就为后人追溯阮族的起源带来了困难。“阮”字因何而生?阮氏族人的族徽、图腾又是怎么样的?泾川考古界曾发掘大量商周文化遗存,出土了不少商代时期青铜器物,按年代推断,这些应该是阮国或共国器物,但毕竟缺少铭文或族徽论证,虽说有疑似族徽的图案出土,但尚未得到证实。不过,如果“阮”字确由商代甲骨文继承而来,那么“阮”字让我们想到“元”,来源于远古祭祀,但其族氏出处不明。商代有元方,在今河南永城芒砀山一带,甲骨卜辞记录元方为殷商附属国,作为商王朝的物质储备基地,对商末帝乙、帝辛东征时产生过重要作用。据传阮国是皋陶之后阮髡(kūn)所建侯国,皋陶后裔从东夷流向淮夷地区,封建多有偃姓之国,基本集中在淮河两岸流域,如英国、六国、群舒等等,那么商代阮国是不是被商王朝作为监视、戍守功能封建到泾川境内的?商代早中期,商王朝的主要敌对势力来自西北部,如土方、(上工下口)方等。在此形势下,商王朝在西北部一带建立了一系列亲信之国替自己镇守边疆。商代元方在淮河以北,两则可能有所渊源,商代阮国很有可能就是从这里分封出去的。
我们都知道,周部族的前身是古豳国,古豳国的疆域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县、正宁、合水、镇原及陕西彬县一带范围。当时的杰出领导人公刘带领族人在此发展农耕文明,率先致富筑城,建古豳国,但由于古豳国四面戎狄,国人不但要挑战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来自戎狄的侵扰,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生存极为不易,于是当时的豳国领导古公亶父放弃祖祖辈辈打下的基业带领族人迁徙到岐山一带,周人自此兴起。而阮国所在的泾川大地即为当年周人先祖耕耘之地,后来居上的阮人和共人多少吸收了古豳国文化。
阮国的历史与附近的密须国密切相关,密须国是商代侯国,姞姓,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与阮国南北相邻,是阮国的死敌。密须国忠于商王,是戍守商朝西北部的边境势力,我们都听说过“密须之鼓”,密须人擅长制造军鼓,在当时享有盛誉。密须国可能跟同样善于制鼓击鼓的大彭国有一定关联,军鼓是军事征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说明密须国是个崇尚武力的国家,急于扩张的周部族一直馋涎于密须之鼓。《左传》中说:“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王)所以大蒐(检阅军队)也。”可见当年周文王灭密须国后,拿密须之鼓来检阅军阵,以向周边诸侯及戎狄部族炫耀周国实力。周部族在岐山地区,与密须国比邻而居,商代晚期,周部族的势力逐渐向中原延伸,甚至引起商王的忌惮,实际上密须国扮演着替商王监视周部族的角色,于是,密须国成了周部族的心腹之患。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七年释放回国后,周部族着手策划剪除殷商西北部势力的战略,为推翻商统治作好准备,正苦于出师无名,恰好密须国做了一件自取灭亡的事,给周部族带来了征伐密须的借口。《古本竹书纪年》载:“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阮国作为周国的附属国,周人自然得管,周文王仁德名冠四海,人心皆服,西北部的很多方国当时已归附周部族,碰到疑难之事也会向文王请教,比如虞、芮两国的争田纠纷,就是周文王出面调解的。可见当时西北部一带的诸侯国基本已归服于周,只有像密须国这种自视强大的愚忠派尚不顾大势仍与周为敌。
密须国入侵阮国后,文王帅师伐密,花三年时间灭了密须国,可见密须国的军事实力确实不容小觑。周建立后,这件奠定周朝基业的大事还被写进了颂诗,收录在《诗经》里:“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侵阮徂共,是说密人入侵阮国,一直攻打到共这个地方,如果共是阮国的首都,那么阮国已经频临灭国了。文王震怒,整顿军旅,前往干预,阮国躲过一劫。此后阮国去向不明,有说法认为阮国躲过了密须人的骚扰,却被顺手牵羊的周人兼并,阮国从此正式划入周国的领土。阮国国人以阮为姓继续在阮地生活,直到两周交替之际戎狄东出,彻底占据了泾川地区,阮人被迫南迁,后来随着战争和时代变迁逐步向南迁徙,据说现在阮姓集中在越南,是越南的大姓。
2024-11-27 10:33:17
2024-11-27 10:18:15
2024-11-27 10:03:09
2024-11-27 09:48:24
2024-11-27 09:33:06
2024-11-27 0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