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算命 >

祠堂是什么意思意义呢(中国自古就有祠堂,除了祭祖,祠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江南的古镇有很多,名气有大有小,最被人们熟悉当属周庄、同里、乌镇、西塘,各个都是石板古道、梦里水乡,虽然都是古风古韵,但如今的镇子上几乎没有当地人,都是清一水的游客。而在无锡的惠山脚下,却有一座不光是游客打卡的千年古镇。

历史悠久的惠山古镇如今被誉为“露天历史博物馆”,这里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群落,一百多座祠堂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街巷中,其中宰相祠堂九处,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李鸿章。还有众多文人才子及忠烈之士,包括陆羽的陆子祠、东林先生的顾端文公祠、范仲淹的范文正公祠、周敦颐的周光霁祠、顾可久的顾洞阳先生祠、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的李公祠、朱熹的徽国文公祠等等。

对于华夏民族来说,自古祭祀就是国家大事,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认祖归宗同样是大事。惠山脚下这一百多座祠堂,是众多姓氏宗族的血缘凝聚之地,拜祭先人、寻根问祖成了这里年复一年久演不衰的故事,直街上至今还保留着寻根问祖交流服务中心。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或古代先贤神圣的庙堂,以宗亲家族祠堂最为普遍。供奉祖先的祠堂具有凝聚亲情的力量。在过往的农耕时代,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同一个姓氏的人们通常聚族而居,居住的中心往往就是供奉宗族先祖的祠堂。

不过惠山古镇祠堂群有两个独特的地方,第一,建筑风格杂糅多样,以江南民居为主,又包容了徽派和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第二,这些祠堂脱离了宗族的聚集地,而汇集在古城之外,这是因为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推恩令》的实施。

虽然对于祠堂的模糊记载最早始自商周时期,但在漫长的中古时代,民间造祠曾一度被严格禁止,变成皇权贵族独有的特权。即便开明的大唐盛世也对造祠祭祖有明确的律法规定。唐玄宗颁布的《开元令》明确指出,皇帝可以建造无座家祠,祭祀五代祖先,按照官阶依次类推。五品以下的官员和百姓则无权造祠,充其量只能在自家的寝室内供块祖先的牌位。

不过在惠山古镇里,却有一座唐代皇帝打破律法,为平民百姓修建的一座祠堂,它还是惠山古镇,乃至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祠堂之一,供奉者是东晋时代一个叫华宝的普通人。

公元418年,华宝一家住在惠山脚下,父亲要随军远征,临行前宽慰八岁的华宝,“须吾还,当为汝上头。”就是说爸爸一定会凯旋而归,回来为你行成人礼,束发戴冠。古时候把头发梳起来就是大人了,可以娶妻生子,开始崭新的人生了 。可第二年,父亲就战死沙场,而华宝却因父亲那一句话,一生都保留着孩童的发髻,直到70岁去世,依然皓首不冠,终生不娶。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皇帝钦赐“孝子”的匾额,后唐代皇帝又钦点修建了这座“华孝子祠”。

孝道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人伦道德,在古代,孝道甚至被上升为国家规范,无论官阶多高也要恪守。百姓推举官员叫作“举孝廉”,若官员的父母去世,他就必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称为“丁忧”,如果朝廷为特殊需要召回“丁忧”期间的官员,则称为“夺情”。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国民间才留存下来大量的孝子祠,惠山古镇一百多座祠堂中,孝子祠就占了十几座。

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自由修建祠堂,民间被压抑了很久的祭祖热情被释放出来。

惠山,地处无锡城边,山势低缓,又有运河之便。早年几座官方所立的东岳庙、华孝子祠等神祠、公祠便选址在这里。《推恩令》颁布后,无锡的大户人家在拥挤的城里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便将宗祠修到了惠山。经过明清两朝的繁盛,惠山脚下形成了一大片错落有致的祠堂群,古镇也兴旺起来。

虽然如今提到祠堂,大多数人只会想到牌位和祖先,但其实很多祠堂不光是追思亡者,也是培养生者价值观的地方。

在惠山古镇祠堂群中,有很多做工精巧、空间开阔的祠堂,家族耗费巨资修建这样的建筑,并不仅仅是用来祭祖的。在过去,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宗族的成员聚族而居,人们议事、仲裁、婚丧嫁娶、节庆欢娱等集体活动都需要再宗祠的开阔空间进行。此外,祠堂还是子弟读书和教化的地方。

建祠堂和兴学堂在古代家族中是同等总要的大事,学堂往往就设立在祠堂中,被称为“祠塾”。通常一个家族的家训也会挂在祠堂中,直到今天,每年清明时节的惠山古镇上,依然有穿着统一服装、统一标识的悠久家族在祠堂中诵读家训。家训决定了家族风气的养成,享誉江南的钱氏家族祠堂中的家训是最全的,不仅包括了个人言行、家庭伦理,还有对国家的态度,正因如此,钱氏才会出了钱穆、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等一批栋梁。

在连接着运河的河塘边还有一座不同于白墙黛瓦的古典西式建筑,这个洋楼叫杨藕芳祠堂。杨藕芳是当时无锡最大的企业家,他在无锡创办了第一家纺织厂——业勤纱厂。1896年秋,杨藕芳从英国购买的机械纺纱机远渡重洋来到无锡,镇上的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的科技力量,从此也拉开了小城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序幕。

二十世纪前叶,小城无锡作为一个县,工厂数资本总额居全国第五,工业产值列全国第三,产业工人数仅次于大上海,开创了二十世纪前叶民族工商发展的奇迹。

杨藕芳去世后,人们在镇上的河塘一侧为他建起了一座充满西方格调的祠堂,河对岸,是祭祀他父亲的留耕草堂。

相关文章